走向听觉的格式塔——谢弗自然主义声音理论及其现象学方法
张聪;
摘要(Abstract):
围绕重视完形整体、重视主体知觉活动的主导思想,谢弗上承麦克卢汉,同样以对视觉霸权、理性主义批判为出发点,将主导技术、经济环境、政治条件等视为决定特定社会中主体感知能力水平的重要条件,借助生态学系统和生物学内涵发明术语框架,最终构建出理想的格式塔理论模型。无论是音乐创作中对大自然声音的运用,还是文学批评中对歌德、哈代以及维吉尔等作家笔下乡村声音景观的分析,谢弗始终关注寂静的、高保真的自然声音景观,力求通过最生动、本真、原初的听觉经验,溯源人类存在的多重含义。这种指向现象学立场的研究方法,虽不无保守、神秘色彩,却为当代声音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式。
关键词(KeyWords): 默里·谢弗;声音景观;声音事件;声效生态学;听觉格式塔;现象学方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自然主义声音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9CZW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张聪;
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1202.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R.Murray Schafer,My Life on Earth and Elsewhere.Erin,Ontario:The Porcupine’s Quill,2012.20世纪50年代,谢弗在多伦多大学学习音乐,期间结识麦克卢汉并成为他的学生。在其后的生涯中,麦克卢汉始终是其前辈与引路人。
- (1)②③R.Murray Schafer,The Soundscape: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Rochester:Destiny Books,1994,p.5,p.59,p.69.
- (2)⑥R.Murray Schafer,“I’ve Never Seen a Sound”.A Keynote Address at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und and Vibration,Lisbon,Portugal,in July,2005.
- (3)20世纪较为流行的声音研究方法以“图像标记法”为主,主要表现为声谱记录、图像投影,以及音乐创作与研究中的乐谱标记等。
- (4)麦克卢汉以善于创造各种新奇的名词、概念、术语而著称,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经麦克卢汉创造并大量使用的概念、术语不计其数。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术语均围绕其媒介理论而提出,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交互使用。一如他的“名词帝”老师,谢弗围绕自己的“声音景观”(soundscape)理论,也提出了一系列术语,如“声学设计”(acoustic design)、“声效生态学”(acoustic ecology)、“声效空间”(acoustic space)、“基调音”(keynote sound)、“信号音”(sound signal)、“标志音”(sound mark)、“神圣噪音”(sacred noise),“声音分裂”(schizophonia)、“高保真”(hi-fi)、“低保真”(lo-fi)、“洗耳”(ear cleaning)等。
- (5)皮埃尔·沙费(Pierre Schaeffer,1910-1995),法国作曲家、作家、声学家。其在声效研究、实验声音、音乐、文学和广播艺术等领域的各种创新工作,连同他的反核激进主义及文化批评,使他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声音研究技术学派的中流砥柱。
- (6)④R.Murray Schafer,The Soundscape: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Rochester:Destiny Books,1994,pp.129-131,p.18.
- (7)金惠敏:《“媒介即信息”与庄子的技术观——为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而作》,《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 (8)Marshall McLuhan,The Gutenberg Galaxy,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2,p.29.
- (9)张聪:《声音的乌托邦——R.M.谢弗自然主义的声音理论及其批评》,《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 (10)Sabine Breitsameter,“Soundscape as a System and an Auditory Gestalt”.In Sonic Thinking:A Media Philosophical Approach.Edited by Bernd Herzogenrath,London:BIoorhsiry Publishing Inc,2017,pp.1-22.
- (11)莫利纳罗等编:《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仲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3页。
- (12)萨宾娜·布莱茨阿米特是达姆施塔特应用科技大学(Darmstadt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Germany)声音和媒介文化教授。作为电声艺术形式和听觉文化以及媒体生态学的专家,她曾为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电台和电视台担任作家、导演和编剧。她还是谢弗“世界声音景观工程”团队的重要成员,曾编辑并翻译了《为世界调音》的德文版。
- (13)Sabine Breitsameter,“Mcluhan’s Paradigms and Schafer’s ‘Soundscape’:Parallels,Influences,Envelopes,Shifts”.In Angela Krewani ed.Mcluhan’s Global Village Today:Transatlantic Perspectives,Routledge Press,2014.p.138.
- (14)⑤R.Murray Schafer,The Soundscape: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Rochester:Destiny Books,1994,pp.274-275,pp.48-49.
- (15)Sabine Breitsameter,“Soundscape as a System and an Auditory Gestalt”.In Bernd Herzogenrath ed.Sonic Thinking:A Media Philosophical Approach.London:BIoorhsiry Publishing Inc,2017,pp.1-22.
- (16)⑧⑨R.Murray Schafer,My Life on Earth and Elsewhere.Erin,Ontario:The Porcupine’s Quill,2012,p.173,p.174,p.276.
- (17)R.Murray Schafer,My Life on Earth and Elsewhere.Erin,Ontario:The Porcupine’s Quill,2012,pp.242-243.
- (18)莫利纳罗等编:《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仲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
- (19)④埃兹拉·庞德:《阅读ABC》,陈东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第6-8页。
- (20)参见张聪:《走出视觉霸权,洗耳恭听世界》,《现代哲学》,2017年6期。
- (21)莫利纳罗等编:《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仲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 (22)③高莉敏:《中国绘画时空观对庞德诗学思想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19年2期。
- (23)谢弗曾在自传中遗憾地表示,虽然麦克卢汉给了自己诗学启示,但由于麦克卢汉在音乐方面知之甚少,所以无法与其就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等进行对话。而音乐修为极为深厚且长于创作的庞德,为身兼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的谢弗弥补了这一缺憾。
- (24)尤拉·高格蕾丝:《世界著名音乐家访谈录》,吴佩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176页。
- (25)⑦R.Murray Schafer,The Soundscape: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Rochester:Destiny Books,1994,p.44,p.45.
- (26)R.Murray Schafer,The Soundscape: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Rochester:Destiny Books,1994,p.48.
- (27)张聪:《声音的乌托邦——R.M.谢弗自然主义的声音理论及其批评》,《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 (28)R.Murray Schafer,“I’ve Never Seen a Sound”.A Keynote Address at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und and Vibration,Lisbon,Portugal,in July,2005.
- (29)Sabine Breitsameter,“Soundscape as a System and an Auditory Gestalt”.In Bernd Herzogenrath ed.Sonic Thinking:A Media Philosophical Approach.London:BIoorhsiry Publishing Inc,2017,pp.1-22.
- (30)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5页。
- (31)倪梁康主编:《编者引论: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意义——以此纪念现象学运动一百周年》,《面向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 (32)R.Murray Schafer,“I’ve Never Seen a Sound”.A Keynote Address at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und and Vibration,Lisbon,Portugal,in July,2005.
- (33)④张永清:《西方学界论现象学方法及其对美学研究的意义》,《学术月刊》,200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