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制度确立过程中的日本因素
周阅;
摘要(Abstract):
在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进程中,邻国日本是极为重要的参照。但是,在涉及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讨论中,相较于西方因素,日本因素常常被忽略。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是由美术教育制度的确立、美术专门人才的培养、美术展览会的举办以及国民美术意识的觉醒等诸多侧面共同支撑起来的,而这一过程中的每一部分都与日本有着密切的、复杂的关联。
关键词(KeyWords): 美术制度;美术教育;美术人才;美术展览;现代化;日本因素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比较视阈下的北京形象与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9JDWXA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北京语言大学梧桐创新平台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19PT06)
作者(Author): 周阅;
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1202.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京都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明治中叶建造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博物馆,明治政府的宫内省于1889年决定设馆,1897年建成开放。
- ②日语中的“近代”大致对应于英语的mordern,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表述为“现代”。本文遵从中国学界的惯例,“近代”指19世纪中叶至五四运动这段时期,“现代”指五四运动以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但涉及日文文献,尤其是书名、引文等时,为尽可能保留原作样态而一律沿用日语原文中的“近代”。
- ③呉孟晋「中国絵画の近代化と日本——筆墨と美術のあいだで」、京都国立博物館『中国近代絵画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館2012年、第16頁。原文为"(陳師曽、高剣父をはじめ、)後にアヘン戦争画壇の改革を主導した画家たちの多くは日本に滞在もしくは留学し、日本の画家たちと交流して、啓発され、改革推進してゆく。彼らが、伝統を保持しつつ、新たな造形美を創造する上で、日本の近代絵画の動向を大いに参考にしたことは注目に値しよう。"
- (1)苏文惠:《现代中国美术史中的日本因素——兼论20世纪中日美术史海外研究现状》,《艺术探索》,2018年第1期。
- (2)黄冬富:《中国美术教育史》,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48页。
- (3)马琳:《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 (4)关于刘海粟在日本考察的内容,参见刘海粟:《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 (5)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是中央美术学院前身。
- (6)如:1907年画作《娉婷》入选日本最高级别的文部省美术展览,该作现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1908年《待旦》(文天祥)入选大正美术展览会,该作后又代表中国参展“万国博览会”。
- (7)[美]汪伦:《我的外祖父——郑锦》,《中山侨刊》,2005年第1期。
- (8)沈国威:《序章翻译的时代与严复》,《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严复译词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6页。
- (9)刘晓路:《各奔东西:纪念近代留学东洋和西洋的中国美术先驱们》,《新美术》,1998年第3期。
- (10)关于近代以来美术领域的留日学生情况,参见吉田千鶴子『近代東アジア美術留学生の研究』,ゆまに書房,2009年;鶴田武良「留日美術学生——近百年来中国絵画史研究5」,『美術研究』367号,1997年3月,第127-139頁。
- (11)刘晓路:《世界美术中的中国与日本美术》,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 (12)刘晓路:《肖像后的历史档案中的青春:东京艺大收藏的中国留学生自画像(1905-0949)》,《近现代美术》,1997年第3期,第37页。
- (13)参见马琳:《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第五章第二节,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 (14)劉建輝「日中洋画壇の架け橋——陳抱一」,『近代中国美術の胎動』,瀧本弘之·戦暁梅編,勉誠,2013年11月,第185頁。原文为:“日本学んだ理念や技法をもっとも忠実に守り、長きにわたってそれを実践し、また周囲に広めた”。
- (15)关于周湘的研究,有专书马琳著:《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 (16)关于林风眠与斋藤佳三的交往,参见吉田千鶴子「斎藤佳三と林風眠——知られざる東美校教授と国立藝術院院長の交友」,『近代中国美術の胎動』,瀧本弘之·戦暁梅編,勉誠,2013年11月。
- (17)关于此次“西湖艺展”,参见傅怡静:《国立杭州艺专赴日办“西湖艺展”考论》,《美术研究》,2010年第1期。
- (18)喻琴:《林风眠与艺术运动社的美育实践》,《美育学刊》,2016年第1期。
- (19)前田環「傅抱石と日本——国境を越える美術史への手がかりとして」,『近代中国美術の胎動』,瀧本弘之·戦暁梅編,勉誠,2013年11月,第222页。原文为:“新しい美術史を摸索していた中国の美術史家にとって、東洋の画論と西洋の様式論を駆使した美術史学は、一つの糧となった様である。”
- (20)②姜丹书:《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美术研究》,1959年第1期。
- (21)分别为:第一届1921年11月23-30日在北京、12月2-8日在天津;第二届1922年5月1-15日在东京;第三届(原定1923年举办,因东京大地震而延期)1924年4月24日-5月3日在北京、5月17-19日在上海;第四届1926年6月18-30日在东京、7月7-11日在大阪;第五届(又名“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1929年10月在上海、大连、奉天。
- (22)戦暁梅「渡邊晨畝と日満聯合美術展覧会」,上垣外憲一編『一九三〇年代東アジアの文化交流』,思文閣,2013年5月,第158頁。
- (23)徐悲鸿:《惑》,《美展》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4月念二日。
- (24)许志浩:《1911-1949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
- (25)瀧本弘之「民国期に三回行われた『全国美術展』——それぞれの時代を映す」,『近代中国美術の胎動』,瀧本弘之·戦暁梅編,勉誠,2013年11月,第237頁。原文为:“日本に範をとった”。
- (26)瀧本弘之「民国期に三回行われた『全国美術展』——それぞれの時代を映す」,『近代中国美術の胎動』,瀧本弘之·戦暁梅編,勉誠,2013年11月,第238頁。原文为:“日清戦争以後の日本留学生は延べ数万人に達し、文展や帝展を体験した美術家も数少なくなかった。”
- (27)吕澂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记述,刘海粟“拿出一本笔记草稿来给我看。那上面所记的是他去年到日本去考察美术的见闻和感想。”见《吕序》,刘海粟:《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第2页。
- (28)吕澂:《吕序》,刘海粟:《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第1-2页。
- (29)呉孟晋「中国絵画の近代化と日本——筆墨と美術のあいだで」,京都国立博物館『中国近代絵画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館,2012年,第18頁。原文为“中国近代絵画が「美術」としての歩みを進めたとき、参考にしたのが隣国日本の動向であった……ちょうど明治に入ってから「日本画」が生まれたように、中国を代表する絵画という意味で、水墨表現の革新を求めた「国画」が登場するのである。”
- (30)「『国華』発刊ノ辞」,『岡倉天心全集』第三巻,平凡社,1979年10月,第42、48頁。原文为:“夫レ美術ハ国ノ精華ナリ。”“蓋シ国華ハ日本美術ノ真相ヲ保持セント欲スルモノナリ、日本美術カ其特質ニ由テ進化センコトヲ希望スルモノナリ。将来ノ美術ハ国民ノ美術ナリ。”
- (31)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会期为1873年5月1日-10月31日,主题为“文化与教育”。
- (32)关于“美术”概念的产生与沿革,参见以下资料:刘晓路:《世界美术中的中国与日本》,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216页;陈振濂:《“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美术研究》,2003年第4期;彭修银:《日本近现代绘画史》(第一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日]佐藤道信:《“美术”概念的形成期——1870年代至1900年代初期》,北泽宪昭,佐藤道信,森仁史编著:《美术的日本近现代史制度·话语·造型》,株式会社东京美术,2014年版。
- (33)④转引自[日]高阶秀尔:《看日本美术的眼睛》,范钟鸣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年版,第114页,第115页。
- (3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 (35)鲁迅:《儗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原刊于1913年2月北京《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署名周树人。
- (36)③董炳月:《“文章为美术之一”——鲁迅早年的美术观与相关问题》,《文学评论》,2015年第4期。
- (37)该书介绍了欧洲近代美术发展的历史,有140幅插图。《北新》半月刊从第2卷第5号(1928年1月)开始连载,文字部分于第2卷第22号(1928年10月)译完,插图于第3卷第6号(1929年3月)载完。
- (38)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3页。此为在北京神州学会的演讲,原载1917年8月《新青年》第3卷第6号。
- (39)傅抱石:《中国民族美术之展望与建设》,叶宗镐编:《傅抱石美术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该文原载《文化建设》,193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