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史文化与前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The culture of witchcraft history and the generation of musical literature in pre-Confucian times
雷永强;
摘要(Abstract):
巫史文化乃儒家文化的生成源头。在巫史文化之笼罩下,巫风浓厚,人们以乐舞娱神,而以乐舞事神为职业的古巫由此而得名。吊诡的是,古代理性之萌亦自巫始。在巫祭语境下,古巫于诵唱神谱、族谱的过程中,逐渐萌生出文献意识,并推动了文字的创制,使口传文献逐渐向文字文献过渡。为服务于宗教祭祀,作为群巫之长的氏族首领很早就在氏族内部开展乐教,这种乐教传统在夏商周三代相沿不替,而周公之制礼作乐,使传统乐教发生了温和的人文转向。周代乐教发达,产生了丰富的乐教文献。春秋末期,熏染于周公礼乐教化的卿大夫阶层,在立言不朽之价值导向下,搜讨、整理、诠释传统文献,其中有关乐教的部分,即成为孔子之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土壤。
关键词(KeyWords): 巫史文化;前儒家;人文转向;乐教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项目编号:12CZX032);;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学者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9-YXXZ-10);; 洛阳市规划课题“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礼乐教化思想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雷永强;
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1202.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②陈来:《周文化与儒家思想的根源》,《现代哲学》,2019年第3期。
- ③吕思勉:《吕思勉读诗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53页。
- ④(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 (1)[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 (2)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页。
- (3)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55页。
- (4)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
- (5)刘师培:《刘师培论学论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页。
- (6)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 (7)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 (8)[俄]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18-119页。
- (9)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98年版,第2页。
- (10)参见周冰:《巫·舞·八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 (11)参见《周易·系辞》,《十三经注疏》,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82页。
- (12)转引自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 (1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16页。
- (1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7页。
- (15)《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59页。
- (16)冯子直:《在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寻找档案的起源》,《档案学研究》,2004年第1期。
- (17)李春青:《〈荀子·乐论〉与儒家话语建构的文化逻辑》,《江海学刊》,2011年第1期。
- (18)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6页。
- (19)江林昌:《由先秦历史文化的承传论清华简〈保训〉有关问题》,《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 (20)参见《国语·楚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59页。
- (21)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 (22)李泽厚,刘刚纪:《中国美学史》(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
- (2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页。
- (24)萧兴华:《中国音乐文化文明九千年——试论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发掘及其意义》,《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
- (25)何炳棣:《原礼》,《释中国》卷四,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3-2384页。
- (26)李泽厚:《华夏美学》,《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
- (27)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卷一九,宁武南氏校印本,第27页。
- (28)刘师培:《舞法起于祀神考》,《国粹学报》,1907年第4期。
- (29)转引自刘师培:《舞法起于祀神考》。
- (30)《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91页。
- (31)宋镇豪:《从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学校教育》,《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 (3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王国维论学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 (33)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95-196页。
- (34)(清)俞正燮:《癸已存稿》,第65页。
- (35)参见杨宽:《西周史》第六编第二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36)(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97页。
- (37)(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72页。
- (38)(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617页。
- (39)《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1页。
- (40)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24页。